“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唐代張詁有詩云“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蘇東坡亦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在傳統中國人眼里,過完元宵才算過完春節。因此,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各地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來慶祝,如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放煙花等。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娛樂性強,備受人們喜愛……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雖沒這里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元宵節,古代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天,人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家,和家人一起團圓,相聚。 元宵節更是最具中國傳統意義的情人節,因為封建社會的女孩不許隨意出行,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的習俗也有很多,容我為您一一道來! 吃 湯 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與家人一起,吃一碗湯圓,寓意“團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湯圓”,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有團圓美滿之意。 猜 燈 謎 還記得以前學校總會有一些元宵游園會,以此慰藉我們的思親之情。游園會上肯定少不了猜燈謎,猜中了就有一件小禮物,雖然不是很貴重,但也承載了我們當時的芳華。 燈謎又稱文虎,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賞 花 燈 依稀記得記憶中騎在父親的肩頭,全家人一起賞花燈,還有記憶中那盞,想要伸手卻怎么也夠不到的兔子花燈。 賞花燈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臘八節、大年三十、年初一、元宵節...... 我常常在想,為什么我們中國人那么喜歡過節?事實上過節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于節日的本身,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們能以各種借口與家人團圓。 能把最重要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人,這大概就是過節的意義吧。 但在當今社會來說,團圓,其實有時候是很難的,我們總被各種小事情塞滿自己與家人的團聚時間。 我們要上班。 我們要出去玩。 甚至可能是我們因各種“鎖事”心情不好,忘記了關心家人而失去了團圓的意義。 除去佳節、假期,好像我們和家人團圓的時間寥寥無幾。我們都希望能夠多一點時間陪伴父母,關愛家人,但現實生活中卻力不從心。每每,即使打工在外,工作出差,也想知道父母在家里的情況,孩子回家或出門的即時消息。總覺得人在外,但對家人的關心不能少。若不能及時回到家人身邊,那就用愛包一份團圓,讓家人隨時感受到你滿滿的心意。 用云鎖為愛包“一碗團圓”,把最重要的時間都留給最重要的人,再也不需要為了那點“鎖事”而勞心費神。關愛從此變得如此親近和貼心。 離鄉的游子更需要給父母一份“團圓” 在外出差的你想給孩子一份“團圓” 想要給來家做客的朋友一份“團圓” (你又剛好不在家) 云鎖的優勢, 恰好可以給你定制一份“團圓” 手機遠程實時監控 用手機就能監控家里門鎖,云鎖具有信息反饋迅速及時的特點。隨時隨地掌控家的安全;還能遠程監控,幫助你了解爸爸媽媽的房門有沒有關好,孩子放學幾點回家的.....為他們的安全加了不止一道鎖。 遠程實時授權開鎖 匯泰龍云鎖不僅具有鑰匙、密碼、指紋、感應卡等常見開鎖方式,還能遠程一鍵授權開鎖,不受時空控制,即使不在家門口,照樣可以手機開鎖。朋友來了,再也不用吃“閉門羹”,在門口苦苦等待,開不了門。 團圓的意義就是想我們把更多時間和精力多留給家人,多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讓我們每一天都燦爛,光彩。 最后, 愿,燈火闌珊,笑語漸濃…… 祝,元宵節快樂、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