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2024广州车展上表示,“尊界”系列首款车型外观将于11月26日正式发布,届时全新的旗舰智能手机Mate 70系列也将一同发布。
目前的传闻信息来看,Mate 70系列将拥有四款型号,包含Mate 70、Mate 70 Pro、Mate 70 Pro+和Mate 70 RS非凡大师版。
外观方面,Mate 70系列的后置摄像头布局和上上代的Mate 50系列会比较接近。即三个摄像头和一个传感器,对称排布在一个大的圆形模组内。中间部分是闪光灯,上面印有XMAGE的字样。
Mate 70系列的摄像头模组边缘与机身背部之间大概率会采用更平滑的过渡,不再像Mate 50系列一样容易积灰了。
Mate 70 RS非凡大师版本的后置摄像头模组则继续采用“八边形”设计,与上代设计语言保持统一。
材质方面,Mate 70、Mate 70 Pro预计依然会采用铝合金边框,而Mate 70 Pro+则将采用钛合金边框,质感会有不小提升,Mate 70 RS非凡大师版本仍将采用陶瓷后盖。
此外,华为Mate 70系列的屏幕边框也会进一步缩窄,预计会标配1.5K的120Hz LTPO屏幕。
不过,Mate 70标准版会采用单挖孔、直屏设计,仅支持2D人脸解锁;而Mate 70 Pro、Mate 70 Pro+以及Mate 70 RS非凡大师版本则会采用三挖孔、等深四曲面屏设计,并支持3D人脸解锁。
不过,Mate 70系列的指纹解锁方式,不再是屏下指纹了,而是采用侧边指纹解锁,这一点网上曝光的手机壳已证实。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目前尚未得知。
处理器方面,Mate 70系列可能将搭载麒麟9100。
根据曝光的疑似Mate 70样机的硬件检测信息显示,CPU内核不再是定制的Taishan内核,而是采用Arm公版CPU IP,将包括1个主频2.67GHz Cortex-X1超大核,3个2.32GHz Cortex-A78大核和4个主频2.02GHz Cortex-A55能效核。
至于GPU,似乎是Arm GPU,不过也有消息称会用与上代相同的 Maleoon 9000 GPU,具体核心数量未知。
此外,NPU内核性能有望进一步加强,以提供端侧AI能力,支持AI视频、实时翻译和文本摘要等功能。
影像能力方面,华为Mate 70系列全系都将搭载5000万像素可变光圈大底主摄,Mate 70 Pro及以上机型还会搭载4800万像素的3.5倍潜望长焦(标准版为1200万像素5倍潜望长焦),并搭配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70 RS非凡大师为4000万像素超广角)。
主摄的图像传感器方面,Mate 70标准版将采用豪威集团的OV50H传感器,Mate 70 Pro及以上高配版本的《专业版9万彩票》主摄传感器则由索尼提供。
电池方面,Mate 70系列可能将会采用与Mate XT一样硅负极材料制成的大容量电池,预计Mate 70 Pro的电池容量将会达到5500mAh。
系统方面,华为Mate 70系列将首发搭载HarmonyOS NEXT,这是华为旗下第一款预装纯血鸿蒙系统的手机,标志着该全栈自研系统将正式商用。届时,鸿蒙版微信也有望正式上线。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从供应链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华为Mate 70系列正抓紧投产,11月部分零部件的计划投产数相较Mate 60同期增加约50%。这也意味着Mate 70系列的供应将会比上一代的Mate 60系列大为改善。
定价方面,Mate 70系列的起售价可能将会比上一代的5499元更高。
而除了Mate 70系列外,届时华为可能还将发布新款折叠屏旗舰Mate X6,此外可能还将包括新的平板、路由器、智能手表和TWS耳机,并且“尊界”首款车型外观也将一同在发布会上亮相。
责任编辑:上方文Q
文章内容举报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AIGC革命引爆的算力需求,受益方之一就是联想集团。其 ⏲增专业版9万彩票长引擎之一来自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该业务全年营收增长为668亿人民币,增速达到37% ⛲。其中,服务器、存储、软件等细 ⛺分业务均实现了增长。
血友病是因为凝血因子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突出表现就 ♒是身体各个部位易出血、难止血,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因为凝血功 ⛸能障碍,稍有不慎便出血不止,因此血友病患者被形象地称为“玻璃 ❤人”。血友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目前只能医学干预以防止大出血维 ⌚持生命为主 ☼,无法治愈 ⚽。Mayo Clinic血友病治疗中心主 ➤任Rajiv K Pruthi博士介绍了血友病研究的前沿进展 ❍。他提到,基因治疗能减少患者因子的注射次数以及使用血液产品带 ♌来的感染风险,是一种未来的研究目标,血友病的治疗正在向基因疗 ⛺法不断迈进 ⏫。全球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发新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报记者 阿松 【编辑:乌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