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级免费无码,精品美国一级二级三级,国产AV片一区二区无毛,9999免费视频

给大家科普一下开玩棋牌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15 19:51

  来源:六里投资报

  睿郡资产首席投资官王晓明,近日在一场线下访谈中,围绕中国经济与市场,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王晓明首先明确了当前投资的大背景——

  权益投资机会成本很低,在降息的宏观背景下,能够获得稳定收益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因此,基本思路就是仓位必须得高;

  其次,应找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价值不容易发生损毁的

  这个,越早认识到,越早持有,就越早受益。

  过去两三年,红利资产就是这样的之一,

  因此,在市场逐渐形成共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钱向这一方向汇聚;

  2023年、2024年不断创新高的黄金也是同样的道理——拿着黄金,它就是你心里比较安心的

  尽管红利类资产在今年的表现略有落后,王晓明认为,获得绝对收益依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更好的选择是,在当中去挑选稳定中兼顾一定成长的红利企业。

  比如睿郡前两年重仓较多的通信,

  在当前算力需求爆发的时候,这些企业同样在迎接时代的红利,同样存在增长的机遇。

  而在科技领域,在此前港股互联网估值普遍极低的情况下,睿郡对互联网进行了增持;

  对这类资产,王晓明表示,观点依然是持有,现在还没有到适合去做判断的时候——

  因为今天这个时间段,去判断未来AI谁会胜出是很难的,很难看明白。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王晓明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机会成本越来越低

  基本思路是仓位得高

  问:您的组合在过去三年都没有怎么大变动的情况下,最近变化很大。想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组合大的调整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做了哪些调整?

  王晓明:首先,过去几年,我一直都这样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很低的。

  2019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地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整个利率的中枢跟美国实际上是反过来的。

  美国在2021年之前,甚至202311月份之前,它都属于一个通胀很厉害的加息通道。

  而我们面临房地产、债务等等很多问题,它是一个降息的通道。

  在一个降息通道的宏观背景下,这就意味着你能够投资的风险很小的、稳定收益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更远一点回溯,从2018年以后,高息的、风险小的信托、高息的理财、高息的固定收益产品,实际上是越来越少的。

  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权益投资的机会成本是越来越低的。

  所以,我们在2019年以后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仓位得高;

  第二,你得选择一个锚。

  这个锚的概念就是说,相对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太容易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损毁的。

  所以,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思路。

  从去年到今年这个时间段,我们组合的结构、方向也有所调整。

  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市场的判断。

  我们觉得,经过2021年、2022年、2023年,甚至2024年全年,它也是一个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

  到了九月底,市场突然在外部政策的支持下出现这样一个大的波动。

  这个波动作为一个分水岭,可能股票市场的调整已经接近结束的时间段。

  第二个,到了九月底这个分界点以后,市场的风险偏好在慢慢提升了。

  你在这个市场上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呢?

  原来,大家对市场不太关注,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三个,股票市场上,过去两三年当中一直跌、没有人敢问津的一些行业板块,它开始反弹,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市场的风险偏好是明显提升的。

  围绕风险偏好提升这样一个预测,我们在整个市场结构当中,也会往这部分上去做一些转移。

  持仓开始有了变化

  增持互联网板块

  问:您的持仓其实从2022年到2024年,都是非常偏防御型的,但最近有了一些比较积极的一些变化。

  王晓明:主要就是科技这个板块。

  科技板块当中,我们增持比较多的,就是互联网这个板块。

  一个是,经过2021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左右的时间当中,美股一直在走慢牛,

  钱就不断地增加在美国这边的配置,包括很多资金选择撤离香港。

  降低整个中国组合配置的钱,从2021年到2024年也越来越多。

  所以到了2024年年底这个时间段,

  代表性的这些互联网龙头公司,它跟美国所谓的“Mag 7”相比,估值是显得相当便宜的。

  比如**在起来之前,它只有10倍的估值,**可能只有12倍的估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把估值差拉得足够大了以后,我们这边反弹的动力就增强了。

  当然,经过从春节前后的涨幅,大概我们能赶上美国“Mag7”在去年一整年的涨幅。

  尤其是最近美股当中一些龙头股票有所调整,调整以后,更是让我们把去年一年的涨幅跟上来了。

  中国科技

  有自己的亮点

  问:之前您聊到,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地产、债务。在这一轮AI科技驱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您怎么看?

  王晓明:对整个科技板块,大家感受更明显的是在春节以后,好像DeepSeek模型出来了以后,就感觉中国在AI领域当中也不差。

  甚至反过头去看,美国人在芯片上围堵我们三年,但是我们在芯片上的进步也很快。

  所以,一下子就让大家的信心开始起来了。

  我的理解是,其实中国科技层面上的突围,它不是在过去这一两个月发生的事情。

  实际上,在过去的10年、20年、30年、40年的积累当中,我们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间段。

  至少,我们可以有自己亮点的地方。

  所以,在我们内部讲,这次DeepSeek的技术对中国来讲,至少在几个方面,我们是占有优势的。

  从最原始的算力芯片上面,我们跟别人还有差距;

  基础模型的研究和先进程度上面,我们可能也有差距。

  但是,中国至少在几个方面,是能找到自己的优势点的。

  一个优势点就是在于应用,

  在场景应用这个层面上面,大家都在讲,2025年可能是AIagent大规模发展的一年。

  在这个领域当中,中国是有很强的优势。

  对美国来讲,它在AI上面强在供给侧——基础模型、算力芯片,美国的确是领先的。

  但是,中国在需求端,在应用侧这一端,我们也是会有优势的。

  DeepSeek和最近的Manus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这种观点的一个印证。

  就是说,DeepSeekOpenAI开源的基础模型上面,充分利用了中国的优势,我们发展出了一套低成本的数据训练的学习模型。

  包括Manus,实际上也是在美国Deep Research,或者是Artifacts的基础上面,充分利用应用端的优势。

  更多层面上的,中国在科技上的优势,在我自己的理解,它是经过过去非常多年的在整个制造业中积累所形成的优势。

  比如说,在芯片领域当中,全球唯一能够跟美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的国家,也就是中国。

  尽管跟美国的先进制程依然有差距。

  但是你必须得认识到,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个层面上面跟它形成竞争。

  并且,假以时日,也不排除未来中国可能在某些层面上形成超越的可能。

  芯片行业是这样,生物制药也是这样子。

  你可以从很多迹象上看见,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逐渐形成的这样一个优势——

  2024年全年生物医药的并购,当中40%是给了中国企业的。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这个领域当中形成的研发实力、综合实力,虽然不至于说超过全球领先企业,但实际上已经至少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进行对话了。

  所以,中国的科技实际上是在建立在一些基础上的:

  一是,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

  同时,我们有非常庞大的内需环境;

  以及,我们有非常庞大的工程师团队;

  这是我们形成优势的很强的地方。

  在很多领域当中的变化,它是日积月累的。

  比如说像游戏行业,今天中国在全球应该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领先的地位了。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领先,从初始的创意,到中间动画的制作,到后端的服务,可能都已经形成了优势。

  我们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未来的AI,真正哪些企业可以幸存?

  我觉得,一定要有场景,要有数据,要有客户。

  这些方面都没有的企业,很有可能会被瞬间颠覆。

  AI,它是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

  恰恰,在广泛的场景这一端,这应该说是我们的优势。

  比如说,Tik Tok为什么能够在美国扎根下来?如果没有抖音在中国的实践,这是没法想象的。

  我们的SHEINTemu为什么能够在美国受到欢迎?如果没有中国电商的实践,那是没有办法在美国落地下来的。

  2025年,地产可能

  在低位上形成均衡

  问:地产出清、产能过剩等问题现在是否依然存在?是否依然还会对中国资产存在估值上的打压?

  王晓明:依然存在。

  2025年可能到了中国地产出清最后的这样一个时间段。

  地产,从2020年以来,就是一个去库存的状态。

  大概去了四年多的时间,按照我们的统计,它的库存量降低了大概八九亿平米。

  今年,有可能在低位的位置上形成均衡。

  也就是地产行业当中的供求关系,在今年这一年当中,逐渐开始有一个平衡的状态了。

  但是,中国地产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在于在资产出清这个层面上面。

  我们的很多企业,它在过去高速发展以及这一轮的地产泡沫破灭过程当中,僵而不死,还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最后的出清。

  那我觉得,这还是会影响和干扰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股票市场。

  当出清真正开始以后,我反倒会变得更加乐观。

  如果你去看日本的案例,日本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房价开始把泡沫刺破。

  而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出清,是到了2000年以后才开始。

  我也认为,在2025年一年就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当这个问题真正开始解决以后,我们对整个中国资产长期价格的表现,包括整个经济,会有更乐观的一个判断。

  今天这个时间点,我觉得2025年会开始进入到最后的冲击波这样一个时间段。

  整体房价反弹为时太早

  租售比需回归合理区间

  问:我们最近观察到,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销量开始起来了。市场有一种说法是,量先起来,然后价格起来,价格起来带动大家的财富效应、带动消费的意愿。您觉得这个逻辑通顺吗?

  王晓明:这个逻辑在过去的地产周期当中是有效的。

  但是,这轮周期,大概率很难。

  未来的整个中国地产,我觉得可能是结构性的分化。

  怎么讲呢?

  底层的投资回报率,决定了地产价格的表现。

  比如说,房子好不好租?房子的租金回报率能不能够让你满意?

  实际上,分结构去看的话,我们还没有到一个底层资产回报率很有吸引力、很有支撑的时候。

  大部分地方的租金回报率,大概就在1%-2%之间。

  理论上,如果接近2%的话,考虑到今天中国的利率环境,房价应该就能有支撑了。

  在上海,租金能到2%的房子有没有呢?

  有,但大概率是这两年当中跌幅巨大的老破小。

  底层资产回报率到2%,这对中国房价的支撑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另外的问题是在于,你能不能顺利租掉?会不会有大量空置的时间段?

  空置时间段算上以后,回报率又要降低了。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了,我们的人口结构在老化,城市化进程也到了一个后期的时间段了,

  再像当年那样,出现房价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就不太容易了。

  如果你从结构上看,它一定是结构上可能有机会,但是整体的机会没有那么大。

  问:所以您的观点就是,房价的企稳至少要租售比合理?

  王晓明:对,租售比要到合理范围之内,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如果没有租售比支撑的话,那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适当时间段去减少房产的配置。

  所以我认为,整体性的房价出现反弹可能还太早。

  结构性的企稳,供需格局好的城市能够企稳,甚至有所上涨,都是有可能的。

  寻找市场上稀缺的、

  真正意义上的

  问:您对中国资产的信心,从情绪面上、从政策变化上,都看到了一些很积极的变化。

  王晓明:利率不断降低,你可以投资的品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你会发现,这个市场上真正的核心资产,它是稀缺的。

  真正意义上的,还是稀缺。

  过去几年当中,商品领域当中就是黄金。

  大家认为,全球的政治格局也比较动乱,还有战争,大家都有债务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拿着黄金,它是你心里比较安心的

  今天这个位置上面,黄金已经涨到这个水平了。

  视野拓宽,你去看,权益类型的资产当中,有哪些东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核心价值不太会产生损毁的

  这个,你去越早认识到,越早持有,应该就越早受益。

  因为外面的钱非常多,大家都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

  所以,红利投资其实就是在过去两三年中,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演变出来的。

  2021年大家看,哎呀!还有股息率高达10%以上的股票,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把那么多的钱配置在房产,或者配置在理财上面呢?

  所以,越来越多的钱朝这个方向转移。

  2022年、2023年,一直到202456月份之前,市场上逐渐对红利形成共识。

  9月份以后,市场的风险偏好提升了,红利暂时受到抑制,科技板块开始上升了。

  往更长的时间去看,实际上是大家在各项资产当中进行比较,哪项资产更值得你去做配置的选择问题。

  甚至包括红利当中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年代,它的估值重心也还是会不断提高的。

  国债方面,它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走出了一个大的牛市。

  它的绝对值就这么一点点水平,你想要获得很高的回报已经很难了。

  问:有一部分资金从红利里面撤出来,来到了科技里面。所以红利可能阶段性地跑输市场,往后您怎么看?

  王晓明:我觉得,(红利)获得绝对收益依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只是说,你最好的选择是,在当中再去挑选。

  在整个红利的投资当中,你也必须得考虑稳定性。

  看上去是稳定的红利型企业,其实它或多或少都是有增长的。

  比如说我们前两年重仓比较多的通信,

  你会发现,在今天算力需求爆炸的时候,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不是只是稳定没有增长,它也会迎来时代的红利机会。

  持仓主要在港股

  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传统制造

  问:您的持仓现在应该是大部分都集中在港股?

  王晓明:主要在港股。

  问:港股的话,其实这一轮恒生科技指数涨了不少,最近美股跌的也比较多。

  有人开始说,中国的科技十强和美国的七巨头相比,估值也快到一个接近的位置了,对这个您怎么看?

  王晓明:到最近这个时间段,他们之间的估值大概还差20%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科技含量会比美国“Mag 7”要弱一点。

  我一直讲,我们是在制造业基础上面形成的优势企业。

  包括***,跟特斯拉比,从科技含量上面还是会有差距的;

  ****,跟英伟达比,从科技含量上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所以,我们跟它《开玩棋牌官网》之间有一个20%的差距,我觉得也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反过来讲,它的无风险利率水平比我们高很多,

  因为它的国债利率到了4%多,我们现在才2%这个水平。

  所以,我们的估值比它便宜,似乎也有低估的成分在。

  再往前面去看的话,会不会出现一个东升西降的局面?

  什么概念呢?

  特斯拉,今天我们国内跟它竞争的军团,从比亚迪到理想,到一些国有的企业,

  无论是电动化、产品价格、产品设计,还是智能化的程度上面,我们都有可比性。

  那对不起,你特斯拉就是被严重高估的,我们就是存在一个被低估的状态。

  所以,最近市场的交易也在反映这样的问题。

  大家就是觉得,特斯拉跌了这么多以后,它还有80倍、90倍的市盈率。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企业估值水平就显得便宜很多。

  所以,要看当中结构的不同,可比类型的公司之间此起彼伏——

  如果我们是在上升的,它是在下降的,那很显然,我们的估值被低估了,未来我们慢慢赶上,去超过他们是完全合理的。

  问:港股涨得比较猛,投资人也会担忧说,那我还能不能买,还会不会继续涨?

  王晓明:更重要的是我们之前讲的那个大背景,就是你没地方可以去,你怎么办?

  如果你觉得这个高了,我们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之前没怎么涨的?

  比如消费,比如红利,比如一些公用事业,它是不是值得你转移增加到这方面来配置?

  如果值得的话,依然是可以做选择的。

  包括港股的医药,我们龙头Big Pharma企业的估值,在港股的话,也都是在十几倍这个水平。

  我们的创新药企业,从年初以来就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我觉得他们的估值并没有说是那种明显的泡沫。

  行业配置上,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一些传统制造业,这是我们组合当中主要的构成部分。

  在任何的时间点上

  组合的性价比最好

  问:您在宏观上还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具体到投资组合上,您是怎么来结合宏观的认知和微观的研究的呢?

  王晓明:我们已经其实比较放弃对宏观的分析判断了,我们内部没有单独设定宏观研究员。

  宏观的意义,更多的就是,你要理解这个国家在发生什么变化,对投资方面有什么样的启示,主要是在这个方面。

  我们更多的还是想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去找到那些公司,这是我们想达到的一个目标。

  就是说,在任何的时间点上面,组合的性价比最好。

  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做法就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去出发,先去看公司的估值,从两三年的眼光看有没有空间。

  我们内部研究的时候提的一个目标是,我们希望,

  选择的公司在三年的时间维度上看,至少要有一个15%(年化)甚至更高的空间。

  以前我们提的蛮高的——

  三年,你觉得它跟现在的市值相比,能不能够有一倍的空间?

  但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慢慢降下来以后,我觉得有50%的空间也是可以看的。

  控制好每一次重要

  市场回撤时的风险

  问: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控制回撤,您刚刚提到,即使是对宏观悲观的情况下,仓位基本上都是九成以上的。过去三年,您的最大回撤只有十个点出头。您是怎么来控制的?

  王晓明:其实就是大的方向看明白了,就这么简单。

  说白了,过去几年,你要是沿着2019年、2020年的思路,重仓持有当时热门的股票,那损失就大了。

  反过来讲,如果你在那个时间点能够比较大比例地切换到防御性成长,

  或者是偏红利型的、高股息的资产上面来,你的风险暴露就会小。

  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第一个,是你对这些事情的预见。

  第二个,有一些方法、手段要充分叠加使用起来。

  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实践,应该说,在私募当中,还是蛮广泛的。

  什么概念呢?

  多资产类别,比如可转债,在我们组合当中应用得非常多。

  同样的股票,有转债,我们可能会优先考虑转债,因为转债的风险收益特征会比股票更安全。

  除了转债以外的话,我们在气囊、雪球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上的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比如针对个股的气囊、雪球,

  最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港股某一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股票,我们打算买;

  那我们是买了一部分股票,同时我们又开了一部分气囊。

  好处就是在于,万一我看错了,往下跌的时候,往往跌幅在20%30%范围之内的时候,这个风险我是不承担的。

  涨的时候,30%50%不等——对每个股票,券商开出气囊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30%50%范围内的收益归我,但超过以上部分的收益就归券商了。

  通过这样一个叠加,就是既买正股同时又买正股气囊的方法,整个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就会改变。

  万一我看错了,我的风险暴露很小,

  我看对了,前面30%50%归我享受,后面的收益我让渡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用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方法,让组合的波动更加小。

  我们的理念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什么呢?

  就是,如果想要长期累积一个高净值,那就一定要做到,在每一个重要回撤中,风险控制相对较好。

  你不需要跟随别人判断市场上的一些热点是什么,你的目标是很清晰的,

  就是在承受小的波动下获得绝对收益,这是你的目标。

  只是说,你要怎么样让进攻变得越来越强,防守变得越来越强,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平衡。

  如果你单纯只是去考虑今天市场的风格,热点在什么地方,你很难把这件事情做好。

责任编辑:何俊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