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琪
4月份以来,国内债市显著走强。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观测指标,公开数据显示,其从4月1日的1.81%快速下行至4月7日的1.63%,4月8日和4月9日虽有小幅回升,分别报收于1.66%和1.65%,但仍处于低位区间。业界分析,本轮债市走强系多重因素共振所致,包括市场避险情绪强化、降准降息预期升温等。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年内已多次表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带着当前降准降息是否具备条件、何时落地、将带来哪些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五大“首席”一同探讨。
降准降息
有条件亦有制约
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表示,近期国内债市的走强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受外部不利影响触发的市场避险情绪增强,二是市场对于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以对冲外部不利影响和稳增长的预期升温。在此背景下,债市情绪得到提振,收益率出现一轮快速下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认为,降准降息预期升温是本轮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
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多次表态将“择机降准降息”。央行行长潘功胜于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那么,从当前内外部环境来看,是否具备降准降息条件,又会何时落地?
对此,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从目前来看,央行的降准降息节奏或将加快。一方面,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外部不利影响客观上会使外需趋于放缓,扩大内需的逆周期政策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部分外需转内需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供给,对物价产生下行压力,而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也需要货币政策发力节奏适当靠前。此外,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衰退概率加大,美元或走弱,对国内政策约束减轻。
不过,伍超明表示,在降准降息具体实施时点上,还需要平衡多重因素,预计货币政策重心将由一季度的防风险转向二季度的稳增长,降准先行、降息随后。
邓海清认为,目前具备一定的降准降息条件,但同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当前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若直接降息可能进一步挤压银行利润。总体来看,我国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但何时降准降息则需要进一步评估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不利影响后决定。
王青分析,综合考虑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及物价水平,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的条件已经成熟,落地时间可能提前到4月份。预计本轮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3个百分点,相当于2024年全年水平;降准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
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
还将进一步发力
“当前,若实施有力度的降准降息,能够降低国内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增强银行放贷能力,扩大投资和消费,对冲外需放缓带来的冲击。同时,降准降息将释放强烈的稳增长信号,有助于提振社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王青说。
此外,通过降准降息带来的流动性释放和融资成本降低,对股市也将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邓海清表示,降准降息对股市有所提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导:一是流动性改善,降准降息释放的资金可能部分流入股市,如《澳门开奖直播 开奖》高成长的科技、消费板块;二是估值提升,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升权益资产估值,成长股更受益;三是盈利预期修复,融资成本下降将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尤其是对利率敏感的行业,如地产、基建等。
值得关注的是,4月8日,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持续加大增持ETF规模和力度。随后,央行新闻发言人就支持中央汇金公司稳定资本市场答记者问时表示,央行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近年来,央行多次强调要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去年9月份,央行还首次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上述两项工具均具有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买入意愿较强,两项工具使用量会比较大;而到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行业机构换券融资的必要性也会下降,工具使用量将自然减小。由此建立的内在稳定机制,有利于发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支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在邓海清看来,为支持股市平稳运行,未来央行可以进一步扩大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规模,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更多的再贷款用于支持中央汇金公司稳定资本市场等。
“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下行,而且处在偏低水平,或已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降准降息效应。”王青认为,着眼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除了央行对汇金提供再贷款支持外,央行两项针对资本市场的专项工具可能集中发力。另外,也不排除根据实际需要,央行设立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
责任编辑: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