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申报数量同比增加超两倍,指数增强基金迎来布局热潮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近期,多家公募旗下科创综指增强基金获批,为投资者布局科技产业再添 “利器”。同时,多只同类产品在排队待批,指数增强基金版图再度扩容在即。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热度飙升,布局热潮空前。业内认为《必威betwayApp下载》,其未来或将呈现百花齐放与强者恒强相结合的态势,预计还会有新的管理人加入,以在竞争激烈的指数江湖中谋求差
申报数量同比增加逾两倍
创历史同期新高
近段时间,科创综指增强产品的批量获批,引发市场对指数增强基金的关注。事实上,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迎来前所未有的布局力度。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2025年以来共有52只增强指数型基金上报,涉及37家基金管理人。而在去年同期,仅有13家基金管理人合计上报17只指数增强产品。对比而言,年内指数增强基金申报数量同比大增2.06倍。
从更长时间维度看,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的申报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据Wind统计,在2019年至2023年同期,指数增强基金申报数量依次为6只、8只、11只、12只、15只。
若从发行成立情况看,截至4月4日,今年以来共有32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170.88亿元。2024年同期,仅有6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18亿元。目前,有9只指增基金正在发行,另有12只即将启动发行。
谈及今年以来增强指数型产品热度大幅攀升的原因,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认为,主要是因为指增基金兼具指数化投资的优势与获取超额收益的潜力。一方面,指数化投资具有透明、低成本、分散风险等特点,受到投资者认可。另一方面,量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基金能够通过量化模型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挖掘超额收益,满足投资者追求更高回报的需求。
“此外,一些新指数如中证A500的推出,其行业覆盖全面均衡、更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与量化增强策略天然契合,为指数增强产品提供了新的优质标的,吸引了众多机构布局。”她说。记者注意到,年内申报的指增产品,确以跟踪科创指数和A500指数两大类指数基金为主。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补充道,面对ETF领域头部公司形成的垄断,中小公募通过布局场外指数增强产品避开直接竞争,这种策略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发挥中小机构在量化模型构建等领域的积累优势。从申报主体来看,中小公募占比较高。
或有更多“新玩家”加入
竞争趋于激烈
在受访专业人士看来,未来增强型基金市场有可能吸引更多基金公司参与进来,但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基金管理人的“增强”手段和效果面临考验。
从投资业绩看,指增产品表现不俗。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22%,其中超六成的产品斩获正收益,整体表现优于被动指数基金。在实现超额方面,指增产品也展现出一定实力。根据海通证券近期发布的金融工程专题报告,2024年全市场71%的指数增强基金跑赢了指数,整体平均超额收益为2.13%,其中,中证500 指增平均实现超额2.36%。
“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多因子选股、行业/风格轮动、打新收益、风险控制与偏离度管理、另类数据与事件驱动等策略。”孙珩分析称,“其超额收益主要受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和模型有效性、投资标的的广度和分化程度、市场环境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
在姚旭升看来,超额收益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的量化投资能力,包括模型构建、因子选择和交易执行等环节。第二,指数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超额收益的机会,一般来说宽基指数的选股范围较宽,更有利于量化模型发挥作用。第三,交易成本和基金规模对超额收益有负面影响,规模过大可能导致策略容量不足。
基于基金公司的密集布局和现有业绩优势,展望指增基金的发展前景,孙珩认为指数增强基金空间广阔,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一方面,其结合指数化投资与主动投资策略,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获取超额收益,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随着投资者认可度提升和产品品类多元化,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当前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占比仍较低,发展空间巨大。在格局上,投资范围以国内股票为主,标的指数日趋多元化,但规模集中在部分主流权益宽基指数上。
她预计,未来随着新指数推出和量化技术发展,指数增强基金将有更多运作载体和投资标的,竞争也将更激烈,促使基金管理人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姚旭升也认为,指数增强基金通过量化策略、多因子选股等手段,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追求超额收益,兼具被动投资的透明性和主动管理的灵活性。从历史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指数增强基金能够获得优于基准指数的业绩表现。随着市场环境的成熟和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指数增强基金有望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策略,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地位和投资价值。
另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则认为,相比于ETF,现阶段指数增强产品规模尚无规模壁垒,同时过大的规模,或者不稳定的规模对于增强策略本身都是负贡献,因此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指数增强的门槛相对较低,同时更容易通过主观投研努力及积累,发展指数类业务。同时,指数增强也可以做成ETF。但相比于其他ETF,指数增强ETF需要有一定的过往指数增强业绩支撑才能获得托管行、销售渠道的认可。
“因此,指数增强的未来很有可能是百花齐放与强者恒强相结合的局面,投资业绩佳的管理人,将拥有更完善的指增产品线,同时还会有新的管理人不断参与进来。”该分析人士说。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