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通社
继2月底路透社报道,关于星巴克可能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消息近期又在市场传开,引发广泛关注。
上周,彭博社报道称,星巴克已与包括私募基金、科技企业在内的多方潜在买家接洽,评估其在华未来布局。
此次没有具体点潜在卖家,但报道提及的“科技企业”,结合路透此前报道,可以大致得出结论:美团也出现在潜在买家名单之中。
美团若真有意“吃下”星巴克中国,意味着这家互联网巨头正在进一步从平台生态迈向实体控制,探索更深层的消费业态整合。
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个“外资品牌本地化”趋势的延续,更是中国新兴平台企业构建护城河的新图景。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中国业务一度被视为“未来增长引擎”。
截至2025年3月末,星巴克在中国拥有7758家门店,覆盖超过1000个县级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
然而,这一增长轨迹正在受到本土品牌的严峻挑战。
以瑞幸为首的“低价咖啡阵营”迅速扩张——瑞幸门店数量在3月底为24097家,库迪则超过1万家。
2月13日,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公司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的目标不变。
中国本土低价咖啡品牌市占率迅速攀升,直接冲击星巴克长期以来构筑的品牌高端定位。
在“补贴大战”的裹挟下,星巴克近两年来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以低至“18.8元一杯”的促销价格迎合市场。
而过往财报显示,2023年四个季度, 星巴克在中国平均客单价同比分别下降1%、1%、3%、9%。
2024年四个季度里,星巴克在中国平均客单价同比分别下滑8%、7%、8%、4%。
客单价连续八个季度下滑,价格体系的崩塌已非星巴克一己之愿,而是中国咖啡市场“内卷”的直接体现。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在4月底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仍将长期致力于中国市场。”
尽管面临压力,但尼科尔说:“我们看到未来几年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潜力巨大,并对如何实现这一增长持开放态度。”
这意味着,星巴克并非铁了心要退出中国市场,但出售部分股权以引入本地资源已成现实选项。
2月底路透社报道称,对于中国业务的出售,星巴克可能更倾向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协议。
消息人士补充说,在特许经营权交易中,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
高昂的业务估值,在外界看来,这笔交易并非轻松之举。但对美团而言,资金或许不是问题。
3月份的财报显示,美团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571亿元,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102亿元。
这样看,美团现金状况稳定且具备较强投融资能力。因此,从财力而言,美团完全有能力承担此类并购,且拥有整合经验和运营基础。
但并购不仅是资金实力的比拼,更是战略路径和业务协同的考验。
有人质疑:美团是个“平台型企业”,为何盯上星巴克这种“重资产、高运营”的线下咖啡连锁?
事实上,这与美团此前收购摩拜单车的逻辑如出一辙——通过并购撬动数据、用户与生态延展。
2018年美团收购摩拜,既丰富了其本地生活服务链条,也迅速将出行领域纳入生态之中,获得2亿+用户的数据资产。
如今,若星巴克中国纳入美团旗下,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也可观:
数据与会员系统整合:星巴克中国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及会员系统,若与美团数据体系打通,有助于构建更精准的餐饮用户画像;
餐饮生态延伸:美团不仅提供外卖、点评与团购服务,还涉足供应链与餐饮品牌投资。星巴克作为餐饮头部品牌,能强化美团在中高端消费链条的掌控力;
零售线下化布局:过去几年,美团一直试图拓展线下阵地,星巴克遍布全国的一二线商圈门店网络,将为美团实现平台向实体的“落地”。
更深层看,在本地生活服务进入“天花板期”后,美团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而“咖啡”——这个融合快消、社交、品牌认知的品类,正是切入点。
此外,美团若成功买下星巴克中国股权,也将延续近年“外资品牌本地化”的趋势。
回看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轨迹,2017年由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和凯雷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收购其中国业务,随后将麦当劳中国打造为“金拱门”,在本土化营销、本地口味和渠道拓展上快速推进,门店数在2023年底达到5903家。
2023年,麦当劳同意回购凯雷在麦当劳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战略合作公司中持有的少数股权,再度加码中国市场。
这一案例说明,外资品牌通过引入本地资本、形成战略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演进模式。
星巴克若能与美团达成类似合作,亦可能推动“星巴克中国”加速走向更本地化的治理与运营机制,进一步对抗瑞幸、库迪等本土对手的冲击。
目前,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不止美团一方。据路透社2月底消息,包括KKR、太盟投资集团(PAG)、方源资本、华润集团等均有意参与。
其中,华润作为“并购狂人”,旗下已控股数十家大型消费品牌(包括华润万家、华润啤酒、华润怡宝等),其在消费零售行业经验丰富。
若获得星巴克中国控制权,亦可与现有品牌形成交叉协同。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如KKR、方源资本等,则更擅长结构化收购与财务优化,但对运营深度与本地化理解或不及产业投资人。
由此可见,美团与华润的参与,将对交易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前者代表“平台型互联网生态”,后者则象征“实体消费集团”的系统化运作。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尚处初步探索阶段。
尼科尔表态星巴克“对中国市场长期承诺不变”,同时也“对合作方式持开放态度”。
未来交易是否成行,还需看潜在买家的报价、战略资源以及对品牌发展的承诺。
但无论最终买家是谁,这起潜在交易都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品牌结构调整的重要“定锚”,而中国本土企业,也正借由并购等资本手段,从平台、资本走向“品牌+实体”的实业深耕。
美团若能成功拿下星巴克中国,不仅将成为其向线下消费场景深入的里程碑,更将标志着一场围绕用户、品牌、数据和场景的本地生活战争,开启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乐彩网下载手机版》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