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今年以来,我国在AI(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吸引了全球的视线,促使市场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力以及中国资产的估值。
从近期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来看,AI应用加速落地,推动算力产业爆发式增长,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复苏,对产业链上市公司已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内外资金加速流入相关领域上市公司。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科技趋势已经从概念博弈转向产业落地,技术突破正在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国产AI大模型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推动全球算力供应链重构,中国企业有望抢占AI普惠化的红利。从芯片、算法到应用场景,中国已形成AI产业链,这将催生万亿元级市场空间。科《大奖网彩票触屏版jiang.apk》技趋势是中国资产重估的底层代码,只要中国持续在硬科技领域突破“无人区”,资本市场的估值重估就不是一时风潮,而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必然结果。
电子等行业预喜较多
截至4月14日,有18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业绩预告,其中176家预喜(含略增、扭亏、续盈、预增),占比超过九成;电子、基础化工、汽车、电力设备等行业预喜数量较多,分别有25家、25家、17家、15家。
田利辉表示,DeepSeek的性能与成本优势证明,中国在AI底层技术上已具备与国际顶尖玩家同台竞技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这种突破正在走向产业,像“AI+”制造、“AI+”医疗场景正加速落地。在政策支撑下,新质生产力是战略核心,资本市场具有枢纽地位,“政策、资本、技术”的正循环正在形成。
资金持续流入科技板块
AI应用加速落地的同时,资金持续流入科技板块。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较高的是汽车、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行业公司,净买入规模分别为188.04亿元、146.93亿元、62.27亿元、49.84亿元。
投资者也通过ETF借道投资科技股。据统计,截至4月13日,今年有15只科创综指ETF陆续发行上市,募集规模合计近230亿元,是今年以来首发规模最大的ETF产品。近期,科创综指ETF联接基金正陆续发行、成立、建仓,合计募集规模已超170亿元。
田利辉表示,虽然市场短期有波动,但是流入科技板块的资金规模显著,显示出长期资金对科技主线的坚定信心。同时半导体、AI、算力等领域的国产替代企业估值溢价明显,反映出市场对自主可控技术路径的认可。
“下阶段,科技趋势将是AI+传统产业深度融合,AI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将催生智能工厂,提升中国高端制造全球竞争力。”田利辉表示,中国在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领域已有布局,这些技术一旦突破应用瓶颈,将开启新一轮的估值跃升。
责任编辑:何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