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同仁堂实现营业收入为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下滑8.54%。
继2019年以后,归母净利润再次下滑,叠加对等关税影响,4月7日周一开盘,同仁堂便大跌,开盘价35.04元/股,收盘于34.79元/股,日跌幅达5.67%。
或许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伴随着这份归母净利润下滑年报一起发布的,还有同仁堂的分红计划。
公告显示,同仁堂拟以2024年末总股本13.71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6.86亿元,占 2024 年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 44.93%;算上2024年半年度的分红6.86亿元,2024年年度合计派发现金红利占净利润的89.86%。
在净利润下滑时,同仁堂仍然计划如此高额的分红比例,这难免会引起市场对疑问。通常,在企业成熟期,因业务发展遭遇瓶颈,资本支出减少,企业更愿意采取高分红的方式来维持股价。
原材料暴涨挤压利润
经营效率下降拖累营收
同仁堂,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997年上市,截至4月14日收盘,同仁堂的股价36.3元/股,总市值497亿元,市盈率(TTM)为32.62。
近期,同仁堂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2024年成绩单,从营收端来看,4.12%的增速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除2019年、2020年以外的最低营收增速;从利润端来看,2024年利润下滑速度也是近十年来第二低的营收增速,这个成绩实在难称得上令人满意。
具体来看,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是利润归负的主要原因。以同仁堂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的原材料之一的天然牛黄为例,在毫州药市,其价格从2023年初的55万元/公斤飙升至2024年底的160万元/公斤。这让同仁堂心脑血管类产品的营业成本同比大涨40.24%,其毛利率下跌8.31个百分点至49.31%,首次跌破50%。
2024年同仁堂公司新增自营药店250家,总数达1251家,伴随着零售终端大幅增长,心脑血管类产品和补益类产品分别实现17.26%和22.98%的收入增长,合计贡献超38%的营收。
不过,门店数量虽然大幅增加,但其整体经营效率却在下滑。2024年,同仁堂的应收账款、存货水平都有所提高,同仁堂应收账款同比增加25.19%至13.21亿元,存货规模从2023年的93.40亿元增至107.30亿元;同时,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23年的306.59天增至346.65天,这清晰地显示出公司存在库存积压风险。
大量的库存积压,不仅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与此同时,销售费用也在不断攀升,同比增长4.62%至35.95亿元。在成本上升与费用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公司的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12.26%进一步降至10.21% 。
大规模扩张门店叠加成本上升、存货积压,使得同仁堂的现金流表现全面下跌。2024年,同仁堂经营现金流量净额7.61亿元,较期初减少59.28%;投资现金流量净额-6.62亿元,同比减少771.05%;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10亿元,同比减少12.59%。三大现金流净额全线下滑,导致了同仁堂现金流减少。截至2024年期末,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05.36亿元,同比减少12.31%。
截至2024年末,同仁堂总资产311.98亿元,较年初增长3.69%;总负债102.97亿元,较年初增长4.73%;资产负债率33.01%,较年初增长0.33个百分点。净资产209.01亿元,较年初增长3.18%。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 3.05%,主要由于本报告期药品零售端职工绩效薪酬下降所致。
贴牌乱象不断,质量问题频发
同仁堂作为“百年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的市场号召力是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然而这个招牌的含金量却在被不断“吸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北京同仁堂存在众多的恶意模仿者,在某电商平台上,不少店铺名称与“同仁堂”官方相似,比如“北京同仁经营部”“北京同仁百年总馆”“同仁堂直营总店”等,且产品介绍、包装等也多有相似之处。
作为同仁堂的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和店铺均借助“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在电商平台上大肆售卖。
其中涉及多种业务类型,包括原料供应、代客制丸等。比如,北京同仁百年总馆客服称其与北京同仁堂有合作关系,属于北京同仁堂原料供应链药仓,其售卖的是同仁堂原料。另一家北京同仁经营部客服表示,本店使用的则是同仁堂原料,售卖商品属于定制款原材料代客制丸,下单默认制作丸子发货,即代表授权本店加工磨粉制丸。
另外南京同仁堂的贴牌乱象也引起过媒体和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2023年4月4日,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保健品有限公司处以罚款100万元。该公司因在经营活动中及产品上突出使用“南京同仁堂”字样,且字体相似,足以引人误认为是“南京同仁堂”的产品,被认定为利用“南京同仁堂”的市场知名度和商业优势,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构成商业混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行为意在利用“南京同仁堂”的市场知名度,以及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业优势,以此来争取交易机会,获得竞争优势。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同仁堂有着“百年老字号”的名头,却没有相对应的高质量,近年来,同仁堂频频因为质量问题“翻车”。
2025 年 3 月 15 日,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联合 “老爸评测” 对电商平台热销的 9 款足浴包进行检测,发现北京同仁堂的足浴包存在严重的微生物污染问题,菌落总数超标 900 倍,甚至检出大肠菌群和绿脓杆菌等有害微生物。调查队深入生产车间发现,环境极其恶劣,墙面、地面覆盖厚重粉尘,窗台挂满蜘蛛网,药材随意堆放,工人徒手抓取药材,缺乏必要的消毒工序。
2024年,也有一起严重的产品质量事件将同仁堂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位在德国的网友食用在北京同仁堂购买的仁丹后,身体出现异常。经检测,该仁丹中的汞含量对比国内药片标准竟“超标”5万倍;而在2013年,健体五补丸也曾因汞超标被曝光,显示出公司在质量管控上的长期漏洞。
近些年同仁堂的产品质量问题还不止以上事件,2019年,公司因回收过期蜂蜜用作原料生产被处罚,并导致“中国质量奖”被撤销;2017年同仁堂饮片质量不合格,其毫州分公司被连续通报七次;在2016年,央视更是曝光同仁堂的阿胶造假,检测出其中含有猪和牛的DNA。
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同仁堂百年积累的品牌形象。(《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 End -
推荐阅读
《理财周刊》编辑部评出2024中国十大理财新闻
2024-12-30
万物有时,静待花开!|理财周刊-财事汇2025新年献词
2024-12-31
2024年医药板块亏损基金出炉!基民感慨:汇添富基金回本比登天还难!
2025-01-16
联系电话:021-64943288
商务合作:chenlh@moneyweekly.com.cn
内容沟通:public@money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