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银平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近日,一则高管变动的消息将兴银基金推至聚光灯下,上任不足2年的董事长吴若曼因个人原因离职,吴若曼卸任后,董事长一职暂由今年1月刚上任的总经理易勇代任。
吴若曼在任期间,带领公司推动货币基金规模激增,并实现了“千亿规模”的跨越。此举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曾被指一上任就设定了当年货基规模一定要上500亿元大关的目标,基金经理为了冲规模去投资低信用等级债券来提高收益率。当年天弘基金凭借着余额宝冲上“万亿公募”行列,如今兴银基金依靠货基跻身“千亿公募”梯队。
兴银基金很快否认了这一行为。但是从兴银基金的规模扩张路线来看,确实存在过度依靠货基冲规模的情况,3个季度货基规模翻2倍多,一度占到公司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2023年规模创历史新高之后,第二年兴银基金开始掉链子,基金规模持续走低,2024年共缩水190亿元,“罪魁祸首”仍是货币基金,一年缩水156亿元。
货基规模大起大落究竟是怎么回事?
1
吴若曼带领兴银基金跻身“千亿公募”俱乐部
刚离职的董事长吴若曼在金融行业经验丰富,且对兴银基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吴若曼的带领下,兴银基金资产净值快速增长并突破千亿大关,其中货币基金规模迎来大跳跃。
吴若曼上任之前,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兴银基金资产净值合计752.18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71.67亿元,到了2024年末全部基金及货币基金资产净值分别达到1252.36亿元、613.8亿元,分别增长66.5%、257.55%,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可以看出,兴银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是货币基金规模激增所致,在此期间非货币基金规模仅增长10%。
然而,货币基金规模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兴银基金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根据兴银基金旗下“兴银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证券投资基金(015648)”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信息,2024年4月30日,基金管理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收到上海证监局的警示函,目前管理人已完成整改。该产品的基金经理为王深、李文程。
AAA指数7天持有期证券投资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
2024年9月初,一篇名为“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的“小作文”在网上迅速传播,直指兴银基金及其管理层。
文中提到,上述监管处罚实锤是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洪木妹,不仅是违反公司制度,而是重大违规,2023年末洪木妹管理的货基买入监管禁投的低等级AA级债券。事情的背景是,吴若曼上任之后提出当年货币基金规模必须冲上500亿元。
也就是说,为了达成年末500亿的货基规模目标,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洪木妹购买低等级债券来提高货基收益,进而冲规模。
针对此事,9月6日兴银基金发布公告声明,称“董事长吴若曼受处罚”“公司相关产品违规买入低评级债券”相关内容不属实。
虽然兴银基金否认了货币基金购买低等级债券的行为,但是声明发出去一个多月后,2024年10月洪木妹卸任多只货币基金,这些基金均为其在2023年8月-9月期间开始管理。
其中,兴银现金增利货币、兴银现金添利在其卸任之前的管理规模分别为222.04亿元、123.77亿元。卸任多只货币基金之后,洪木妹的管理规模由700亿元以上降至40多亿元。
“小作文”风波给兴银基金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是否存在盲目追求规模快速增长而忽略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吴若曼在任期间确实推动了兴银基金资产规模高速增长并晋升“千亿公募”行列,对兴银基金的业务贡献不可谓不大。
3月29日,兴银基金官微发布了《吴若曼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吴若曼称接下来将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寄时光与家人共享晨昏灯火、阅笔畅谈草木之间”。吴若曼还提到,目前兴银基金已形成成熟的战略规划与高效的决策机制,新一代管理层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
除了董事长、总经理之外,近一年兴银基金还有多名高管职位发生变动,涉及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首席信息官、督察长等职位。
2025年1月24日,财务总监郑翊鸣因工作调动离任,任期3年7个月。
2024年12月20日,副总经理沈阳因个人原因离任,任期2年10个月,目前兴银基金副总经理还有3人,分别为洪木妹、刘钊、文杰。
2024年7月22日,吴若曼代任总经理职务;赵建兴辞任总经理、首席信息官,任期2年9个月;陈晓毅接替首席信息官职位。
2024年4月1《3d彩票最新》9日,原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辞职,任期1年2个月,吴真子接任督察长职位,该职位排在总经理之后、副总经理之前。
近几年兴银基金的总经理变更频繁,2021年3月前总经理张力离任,之后张贵云接任,不到半年时间便辞职,2021年8月赵建兴接任,2024年7月吴若曼代任总经理,加上刚上任的易勇,4年内总经理职位经历了5人。
2
固收基金规模占比超97%,
多只偏股基金在清盘边缘
自成立以来,兴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起伏较大,2015年末达到722.66亿元,此后一路下降,到2018年末降至312.97亿元;2019年开始持续回升并于2023年末达到历史最高峰1252.35亿元。
不过刚晋升“千亿公募”之列,兴银基金很快就迎来了规模下滑。截至2024年末,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062.77亿元,一年缩水190亿元,同比下跌15.14%。其中,单货币基金规模就下降了156亿元,跌幅达到25.35%,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规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更严重的是,兴银基金还存在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
在成立前三年,兴银基金货基规模占比超过一半,2019年之后债基规模开始持续增长,占比超过货基。截至2024年末,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资产净值分别为580.15亿元、458.2亿元,合计占比97.7%。
基金公司“重固收、轻权益”的现象很正常,但是固收产品占比高达98%左右,结构失衡情况较为严重。从整个行业来看,公募基金公司债基、货基加起来合计占比平均在75%左右。
Wind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券商系基金公司可以与券商其他业务部门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更敏锐的掌握市场动向,更早更好更切合实际的获得重要的信息和投资机会。
兴银基金并未因背靠券商股东而在权益投资方面取得优势。
截至2024年末,兴银基金共有1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股票型1只、偏股混合型11只),成立时间在2019年11月至2024年9月之间,规模均比较小,只有2只资产净值过亿,12只基金资产净值合计6.5亿元,平均每只产品0.54亿元。多只产品规模长期低于5000亿元,处在清盘边缘。
从业绩上来看,不能说这些产品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差,实际上过半产品成立以来的投资收益甚至还跑赢了同类产品。不过由于产品成立时间整体不长,而过去几年A股市场持续低迷,导致产品收益率不及投资者预期,投资风格趋向保守。
兴银基金旗下4只混合型、股票型基金还曾“踩雷”海南知名药企普利制药。
2024年4月海南知名药企普利制药公告称其因财务造假被海南证监局处罚,2024年5月因未及时披露财报,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且从5月6日起停牌。
而当时兴银基金旗下有4只基金重仓普利制药,分别为兴银丰盈灵活配置、兴银鼎新灵活配置、兴银先锋成长混合、兴银研究精选股票,持股数量分别为12.31万股、12.09万股、9.85万股、9.24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分别为3.59%、3.78%、3.88%、3.85%。
这4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均为孔晓语,购入时间均为2024年一季度,等于是刚买入就“踩坑”,二季度4只基金陆续亏损退出普利制药投资,二、三季度基金净值都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认为,部分基金“踩雷”,说明上市公司调研力度不充分、没有做到分散资产配置。基金重仓某家公司,如果遇到股价大涨,有利于提升基金净值。但是,如果遇到股价大跌,那么可能会导致基金“踩雷”,遭到净值大幅波动的风险,对基民切身利益造成损失。基金经理在重仓某家上市公司之前,需要做好充分调研工作,并了解好公司合规性、经营稳健性等因素。
受A股市场持续复苏影响,2024年四季度以来兴银基股票及混合型基金净值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近半年收益率均为正值,近一年仅有1只产品收益率为负值。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兴银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090.91亿元,相较2024年末增长2.65%。
面临动荡的管理团队、起伏的基金规模、失衡的产品结构,总经理代任董事长、现任掌门人易勇能否独挑大旗,带领兴银基金更进一步?评论区聊聊吧。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