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市场利率迎来密集调整。《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自4月份起商业银行已陆续上调消费信贷产品利率,此前常见的“2字头”优惠利率已难觅踪影。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利率集体上调至3%及以上。
近日,多家银行上调个人消费贷利率,此次利率调整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机构。
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利率调整背后的三重动因,一是银行“内卷”导致贷款利率下行快、存贷利率与政策利率偏离度较大,进而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等问题,此次上调消费贷利率也是遵循监管导向的结果;二是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从已披露的2024上市银行年报看,零售金融的营收利润承压,上调消费贷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三是内卷式竞争,价格战可能引发贷款定价难以覆盖客户风险的问题。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下,银行消费贷利率竞争持续加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双色球官方正版下载》总局日前印发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
此前,多家银行调整消费贷产品,普遍实施“提额延时”政策,并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短期内虽能刺激信贷需求,但需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及资金挪用隐患。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在大力拓展消费贷的同时,应该强化消费贷风险防控。一是进一步完善消费贷业务策略,紧跟政策导向确定消费贷具体方向;二是迭代消费贷智能风控模型,并运用多维度数据监测分析消费贷,捕捉预警信号;三是严密监控消费贷的用途,一旦发现挪用就启动加速到期机制;四是用好消费贷纾困政策;五是加强交叉营销,增加客户黏性。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不再仅关注利率,更看重产品服务综合价值。未来银行竞争将从单纯放贷转向消费场景全周期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更好发挥支持消费的主力军作用,银行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在供给侧层面,银行可围绕数字、绿色、健康等消费重点领域,加大对消费供给主体的金融支持,尤其重视服务消费供给主体。在需求侧层面,银行可提高居民消费贷的可得性与便利性,开发针对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的定制化金融产品,聚焦新市民需求,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贷的支持。在下沉市场方面,银行要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依据下沉市场文化、习俗和消费特点定制产品,加强耐用品消费等领域信贷支持,开展基于新型抵押物的消费金融产品。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