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银行发行或参与债券融资加速态势越发显著。
银行纷纷投身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呈现出“火爆”行情。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不仅为银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还能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缓解“资产荒”压力。它为银行开辟了低成本融资与综合服务的新赛道,但同时也对其风险定价与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债市“科技板”而言,政策推动下的规模扩张与机制完善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市场过热与信用风险累积等问题仍需警惕。
银行积极布局债市“科技板”
银行正紧锣密鼓地加入科技创新债券市场。5月13日,兴业银行宣布,该行首期科技创新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债券发行规模10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66%,获得2.9倍超额认购。
浦发银行日前也宣布,该行通过承销、投资以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等方式,助力债券市场“科技《必发彩票官网在线登录》板”建设,于5月12日簿记发行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期限3年,发行规模不超过150亿元,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已披露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达到947.15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或参与承销规模合计900亿元,占比超过九成。
科技创新债券的“火热”行情背后,实际上是“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对优质资产的渴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科技创新债券为银行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的融资工具。以国开行为例,其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最低仅为1.17%,工行的票面利率也仅为1.65%,显著低于普通金融债。这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不仅为银行带来了资金支持,还能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或能缓解“资产荒”的压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科技创新债券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政策协同性、更低的融资成本以及更聚焦且灵活的资金用途。例如,政策层面通过减免手续费、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发债成本;同时,允许分期发行、简化信息披露流程,使其更契合科技项目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
除了直接融资,科技创新债券还为银行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通过承销科技创新债券拓展投行业务,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承销费用。例如,工商银行主承销了12单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项目,中国银行的承销规模更是达到了385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主承销项目分别达15单、7单,首批加入的机构已形成先发优势。
“承销科技创新债券不仅带来了直接的承销收入,还增强了银行对科技产业链的渗透能力。这为银行后续的贷款、股权合作等综合服务奠定了一定基础,可以说一举多得。”某股份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风险控制仍是核心考量
然而,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并非没有风险。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尽管政策鼓励银行参与这一市场,但风险控制仍是核心考量。“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波动性特征,银行在信贷审批中需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如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此外,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还需要平衡科技创新债券的低收益与科技贷款的风险溢价。”某城商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
前述人士进一步称,科技型企业的风险特征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银行需要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严格把控风险,否则可能面临息差压力甚至信用风险。
以杭州银行为例,其发行的50亿元科创债票面利率仅为1.67%;渤海银行发行的50亿元规模的首期科技创新债票面利率也仅为1.75%。“如果对应的科技贷款收益率无法覆盖风险,银行的息差压力将显著增加。”前述人士说。
此外,尽管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的违约风险较低(AAA级占比超80%),但科技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仍需警惕。银行人士对记者指出,部分中小型科技企业可能存在研发失败或现金流紧张问题,若银行风控未能及时跟进,可能引发局部风险。同时,市场分层现象可能加剧,头部机构(如央企、大型银行)更易获得低成本资金,而中小机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风险防控是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重中之重。”某金融风险管理人士表示,“银行和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科技行业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