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船集团取得“开门红”,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6%,民品产业新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3.7%。同时,一季度集团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全球造船集团第一。
中船集团总经理王国强表示,中船集团及控股上市公司将围绕“高端、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五个维度,加快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具有中船特色的科技领军企业。
2024年,中船集团创新提升船海产业全球竞争力,船海业务新接合同、手持订单、船舶完工交付持续保持全球第一。王国强表示:“作为海洋装备产业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和排头兵,中船集团加快构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船舶科技集团。”
手持订单饱满加强科技《007球探即时比分足球打不开》攻关
中国船舶2025年经营目标为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计划完工民品造船89艘,达634.31万载重吨;修船完工总量270艘。深海科技正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表示,公司将布局深海科技产业,进一步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提升深海开发技术与装备市场竞争力,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大力提升公司估值和科技含量,多元开拓未来利润增长点。
针对2025年目标任务,中国动力董事长李勇表示,要做好经营接单工作。船海产业方面,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后续将提升低碳零碳主机占比,提高船海业务的盈利能力。应用产业上,公司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能源汽车低压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订单比例。公司部分重点业务交付压力超过2024年,要强化低碳零碳柴油机、锂电储能等履约交付。
中船防务总经理陈利平透露,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新接订单125.0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64%。近年来,公司手持订单稳步增长,最远交船期已排至2029年。未来,公司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压降,突破生产建造瓶颈,实现产能提升。
作为风电新能源上市公司,中船科技积极推进风电技术研发,努力突破海上风电关键技术难题。中船科技总经理郑松介绍,公司顺应清洁能源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单一风电开发向“风、光、氢、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系统解决方案发展,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绿色燃料等创新和研究。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与物流系统的融合,优化产品标准化与智能化水平。强化供应链韧性,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并积极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化战略增强全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昆船智能董事长杨进松表示。
久之洋董事长郭良贤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探索对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打开红外、激光、光学、星敏等方向市场,形成产业突破口,加速推进民用产业壮大与发展。
“中船应急将持续聚焦应急产业发展,围绕国家应急力量建设和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等开展课题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产品向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出更多高端应急装备和海工装备。”中船应急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贾志豪说。
提升投资价值强化投资回报
2024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换股吸收合并项目全面启动。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胡贤甫表示:“本次两家头部船舶上市公司的整合,旨在通过将中国船舶股份、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股份,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增强上市公司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本次重组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中。重组完成后,公司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提升,规模优势进一步发挥,产能优势进一步释放。”施卫东说。
中国重工董事长王永良表示,公司高度重视二级市场、重视投资者,将规范稳妥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坚持以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市场价值与公司长期内在价值相匹配。
港股上市公司中国船舶租赁则聚焦发展船舶及海洋装备租赁及投资运营业务。中国船舶租赁董事长李洪涛表示,公司将不断提升资金、风控、资产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资金方面,实施多币种、多期限等搭配策略,降低融资成本。在风控上,实施风险量化和预警机制,风险管控和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在资产管理和运营中,强化贷后监控职能和对船舶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控能力,通过提质增效措施来稳定经营业绩。
中国海防董事长陈远锦表示,公司将确保防务领域科研生产任务按质保量完成;瞄准“深海作战、智能装备、无人平台”等领域建设,多元化市场开拓,培育增长新动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深入开展市值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价值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