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巴彦淖尔3月1日电 题:乌拉特草原上奶香飘:“小作坊”撬动振兴“大产业”
中新网记者 张玮
“‘都思乐’汉语意为‘点滴’,我给合作社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汇聚草原上的点滴力量,带领牧民兄弟们一起致富。”3月初的草原还未返青,但斯庆巴图却忙得不可开交,见到记者时,他拎着刚挤回来的两桶热乎乎的牛奶,送进奶食品制作作坊里。
斯庆巴图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的牧民,他告诉记者,创立合作社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妻子心灵手巧,做出来的奶食品总是受到街坊四邻的点赞,加上自己家养牛,从原料到制作,全部是纯天然。”
2018年,斯庆巴图正式创办奶食品合作社,将传统奶食品扩展到奶条、乳清饮料、乳清糖等10多个种类,“当年的年收入就有10万多元,2020年的年收入就能达到15—20万元。”
乌拉特中旗位于乌拉特草原腹地,近年来,当地依托牧区地域条件,积极整合牧业资源,培育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创新品种不断增加的传统奶食品手工作坊,振兴民族传统奶食产业。
有着20多年传统奶食制作经验的呼勒斯太嘎查牧民萨仁花在生产车间里,用一台打泡机便将制作奶皮的时间和温度把控得恰到好处。
“我以前在家里一直做奶食,现在有了作坊,我的手艺派上了大用场。”萨仁花开心坏了,“目前,我家饲养的11头奶牛日均产奶550斤,用于每日加工生产。”
呼勒斯太嘎查党支部副书记苏兰格介绍,嘎查“两委”计划以打造小而精、小而优的民族奶食品手工作坊,用奶食品“小作坊”撬动牧区振兴“大产业”。
“我们已经申请了自己的商标,下一步打算将自己的传统奶食品加工手工艺再精细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嘎查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更多牧民增收致富。”苏兰格如是说。
近日,格日乐家的奶食品加工车间浓浓的奶香扑鼻而来,晾晒架上摆满了奶酪、奶皮,令人垂涎欲滴,而她正忙着将做好的奶酪、黄油、烤奶皮一一过秤、包《nba回放App》装打包、统一备注,准备发货。
格日乐告诉记者,她每天要从早晨6点忙到晚上8点,一天要给18头奶牛挤奶,每天能出600斤牛奶,她家的奶食品因其精湛的手艺完美锁住传统奶食的原汁原味,受到全国各地食客们的交口称赞,线上线下销量可观。
而除了奶食品,格日乐家也成了奶源基地,来购买鲜牛奶的人也络绎不绝。“鲜奶主要供给奶食经销商。”
记者了解到,销售旺季时,格日乐家“鲜牛奶+奶食品”的日销售额能达到2000多元。
目前,乌拉特中旗有地方特色奶食品商超1家、奶食店32家、登记加工小作坊10家,年处理鲜奶431.54吨,年产值近1050万元,民族传统奶食品逐渐成为人们舌尖上的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