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11日电 (记者 戴小橦)港股市场在经历前期波动后,三大指数跌幅收窄。截至11日收盘,香港恒生指数涨232.91点,涨1.13%,收报20914.69点。全日主板成交2764.26亿港元。
国企指数涨133.13点,收报7801.51点,涨幅1.74%。恒生科技指数涨86.69点,收报4900.43点,涨幅1.8%。
回顾全周,港股4月7日大跌;随后在多重积极因素刺激下,港股从4月《黑彩网彩票APP》8日开始回升,连升4日,市场逐步回暖。
但是 ⚓,在ESG蓬勃发展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全 ♓球首富马斯克,就在2022年时称“ESG就是一场骗局”、“企 ✅业ESG评级是魔鬼的化身”。在美国,甚至掀起了一波反ESG的 ♑浪潮。还有一些学者对ESG不太感冒,认为过分强调社会责任的公 ⏰司,将变成“对谁都不负责”。一些投资机构也因ESG基金产品收 ❧益不佳而被投资人撤资 ♊。除此之外 // ☹,黑彩网彩票APPESG评级体系缺乏统一科学的 ♐标准、ESG存在道德风险、ESG被企业用以“漂绿”等问题也饱 ♓受关注。
其一,这本书是由几位英国学者,主要根据英国 ♎货币银行界的新实践撰写的。读者或许要问,为什么要强调“英国学者写的”,这一点很重要吗?同样是 ❤英文文献,难道不是美国学者的作品更前沿和更有 ♋价值吗?然而,我的学术经历告 ⏫诉我,在金融领域 ❣,英国学者的 ❢文献往往更有价值。这首先是因为,金融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产物 ♑,在根源上发端于英国,因此,要理解金融的本质,了解很多复杂事务的 ♏来龙去脉,常常需要“返回”英国。例如,要 ➤研究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仅仅研究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联邦储备法案》肯定是不够的;认真回顾英格兰 ❡银行的成立过程,分析1844 ♋年《英格兰银行法》(《皮尔条 ♒例》)的立法精神 ⏬,或许更具借 ☻鉴意义。这是因为美联储的形成过程、产权架构和治理机制,几乎可以说世上无双,极难对照;而在体制 ➧、功能、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实施路径等 ⚽方面,英格兰银行显然都更具可比性—— ⛄—若想“学点什么”,当然还是看看英国的研究为好。再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宏观审慎”成为一时风尚。然而,在美国一方,我们只看到虚与委蛇;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则围绕宏观审慎勾勒出一套独特的目标、手段等体系,基本构建出这个新机制的框架并 ❓为全世界所效法。笔者在2013年访问英格兰银行时,对此印象深刻。或许更重要的是 ♉,关注来自英国的文献还 ♒有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这就是:英国的金融系统以金融机构为主,其中包含若干 ➢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基于这种体制产生的制度安排和理论概括,肯定与中国的实践更为接近 ⛪,因而其中的 ⚽经验可能更容易为中国理解和借鉴。在进一步深化 ⛷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来自英国的文献 ❦,肯定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本报记者 郑维山 【编辑:廉颇 】